Approche|Re-Matérialité(II)
近乎/仍然 (Mê/me)
面對當代思潮中關於「物質性」討論,旅法藝術家莊馨怡和古睖・久古透過各自的創作實踐,分別提出「回憶的物質性」和「考現的物質性」,作為思維路徑上所展開的兩個錨點,來初探當代藝術創作上持續發生的「物質性回返」之現象,並希望能藉此開展出其他相關的討論與研究。
慢談會(二)將邀請知名藝評家與策展人黃海鳴教授作為與談人,和兩位藝術家一同直接地觀照物質性,讓所謂的物質不再只是某個「可能的現實」(possible - actuel)之再現。由於不斷地關照現場作品的多重潛在性,藝術家並非僅僅賦予物質「可能的現實」,更是讓物質本身直接地成為一種「潛在的實現」,並在創作過程中自我消解。在對於作品的認知與感知的過程裡,往往會伴隨著「其他人」(共同創作的主體、觀者⋯⋯等)所留下的物質「徵象」(signe),據此,藝術家才能在其時代語境中解碼出關於「使用」(usage)的群體樣式:從一個工具關連到另一個工具,串連出一層又一層的物質「關係」網絡。然而,這源於知覺所「區別」出的「徵象」,卻也掩蓋了物質自身「不可區辨性」的存有潛能,物質性很有可能會因此成為再現政體的犧牲品。對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而言,只有讓物質回返到「綿延」之中,才能更近一步地討論這種「不可區辨性」。換言之,物質性只能產生在「近乎/仍然」這類「綿延」中。它並不是以徵象的方式呈現於「現實平面」上,而是以潛在的「痕跡」不斷地實現著一道道失衡的臨界線。
Projet recherche-création《Re - Matérialité》
《重啟 - 物質性》 (Re-materiality) 研究計劃的發想源於法國藝術家尚-菲利浦・安東(Jean-Philippe Antoine)的一個提問:如何將「當下」歸檔?他為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初步的回應,即是於2017年為導演米凱爾·萊文(Mikael Levin)的長片« Gowanus Broadside »,所創作的聲音作品「JUSTGOTTALETTHISTHING」。在其創作自述中,清楚地說明了藝術家如何在影像的灰域(grisaille)中,利用非物質(如聲音)來創造一種動態勢能(motif),進而在影像中產生信號般的強度。然而,這無以名狀的強度,並無法幫助觀者辨識出某特定主體的存在(聲音的來源和影像的內容有時是錯位的),卻足以彰顯某種感性的物質狀態之在場。在「JUSTGOTTALETTHISTHING」這件作品中,藝術家成功地透過聲音(非物質)具現(actualiser)了一種物質性、一種感性的在場,進而為「當下」歸了檔。也因此,這件聲音作品啟發了本計畫的核心問題意識 - 究竟是何種物質性,能將作品中非物質的狀態(或強度)傳遞給觀者?
Projet soutenu par le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de Taïwan.
本計畫獲國藝會支持補助.
© 原文發表於國藝會專文、2021展覽「仍然/依舊:沒有場所的場所(Mê/me : lieux sans lieux)」展覽專文、慢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