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echerche-Création|莊馨怡, 古睖久古

創作研究|隱約顯現

藝術創作中的保留與退回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院|藝術跨域研究公開系列講座

2024. 12. 27, 13:30-16:30. F102B 室


講者|莊馨怡

           法國國立巴黎第八大學 美學博士

           Doctorat en Histoire d'art et Esthétique, L'université Vincennes St. Denis -Paris 8

講者|古睖 久古

           法國國立巴黎第三大學 藝術與文化史學博士

           Doctorat en Histoire artistique et culturelle, L'université Sorbonne-Paris-III


主持|楊硯奇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跨藝所助理教授


 

法國哲學家李歐塔曾提出一個挑戰性問題:「在太陽系毀滅後,人的意識消失了,那麼思維又將如何成為可能?」這不僅揭示了思維與存在的關係,也勾勒出思維在未思與已思之間的張力與抵抗。從這個視角來看,德國藝術家波依斯曾說:「氧氣也有意識」,或許正是一場思維的抵抗行動(acte de résistance)。它既非訊息(info),也非反訊息(contre-info),而是通過「對理解的分解」來對抗訊息那鉅細彌遺的控制。為了讓作品維持在一個剛好的力道,藝術家持續地在撤退與抵抗中,提醒我們應重新審視那些未完成的思維、未定的形式與未竟的可能性。


回憶中的影像經常以「隱約顯現」(désapparition)作為還原方法,藉以縫合、拼湊出一段「畸零時刻」。在這被回憶掀起的時光迷霧中,追憶者徒勞地找尋那始終無法觸及的鄰近所在 - 某個切近而通常的在場,從情緒的一個頓點,不斷地往內翻折出另一個,最終消失在話語說出之前的沈默裡。它更多地關注於如何「退出」感知的場域,既不是單純的消亡,也不是完全被遺忘,而是一種緩慢的「消解」或「變得模糊」。回憶本身自帶的歧異並非是一種矛盾,因為它總是在熟悉的框架中掙扎著進入某個未知與未決之中。在這裏,「召喚既往的人」等待著那些未登錄的留白狀態,來為「記得的人」製造一些理解(intelligible)上的困擾。 在「既往」(anamnèse)狀態下,追憶者不去鑒別、選擇或符應某個片段記憶,而是讓它懸置於我們慣常的理解之外。回憶的動作不再是追回已遺忘之物的努力,而是「退回」回憶中的觸動本身。它的出現並不是為了產生時空的距離感,而是讓自己處在間隙(khôra)的空白裡,讓岀一步「回撤」(retrait),來延緩任意訊息(思想、感受等)的傳遞。這倒退動作的產生,也並非基於隱藏或遮蔽的目的,而是追憶者藉以強調出「那已褪去的」和「已不在場的」存在。漸漸地,這動作本身也蛻變成了一種難以捉模的「等待」(attente)。在此過程中,影像無法構成敘事,歷史也無法被定位,任何對於適切程度的追問(對/錯;好/壞),都不再只是訊息真確性的檢驗,因為它同時也是對主體的無形監控。創作者除了要保持對「共識」的警覺之外,仍須維持著一種拒絕被控制的姿態,讓那些停留於作品表面的晦澀痕跡,間接地成為觀者身體知覺的入口,也讓擁有物質樣態的現場作品不再僅是任何訊息的「載體」。觀者在閱讀作品時,將不再被動地尋求既定的意義,而是隨著這些痕跡的知覺裂隙,進入到作品的表面深度中。這些裂隙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標誌著創作者意圖的線索(indice),讓創作回到無法量度、無從參照的擾動狀態中。


© 原文為講者博士論文 «  La matérialité du souvenir : l’expérience esthétique comme expérience mnésique dans l'art contemporain » 部分研究摘要,2024/12/27以中文發表於台北藝術大學跨藝所。


© Design:Chaucer Lin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uditorium F102B 室

台北市11201 北投區學園路1 號

自由入座 額滿為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