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研究|事態之間的遠近法
淺談「mê/me」的反學習路徑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院|藝術跨域研究公開系列講座
2024. 05. 02, 14:00-16:00. F308 室
講者|古睖 久古
法國國立巴黎第三大學 藝術與文化史學博士
Doctorat en Histoire artistique et culturelle, L'université Sorbonne-Paris-III
主持|黃建宏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跨藝所教授
2012年,東京宮三年展(La Triennale)的策展人恩威佐(Okwui Enwezor)以「迫切的鄰近」(Intense proximité)為展名,提出了一個在當時尚未明朗的概念「反學習/遺忘學習」(désapprentissage)。這個概念在目前AI研究領域裡稱為「反訓練/遺忘訓練」(為了要提高模型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需構思如何讓AI消去/忘卻已經學成的特定知識或模式)。我們可以想像,這個概念在當時的文化研究裡也是非常難以適應的觀點之一。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往往需要產生一個「(文化)詮釋體」(être interprétant),才有辦法主動地做出選擇和產生連結(舉一反三)。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優先考量「時宜」(actualité)的重要性,以保留那些持續有效的再現,而不再關心那同時發生的「不合時宜」(inactualité)。倘若我們參照尼采對於「詮釋體」的解釋(詮釋補充了再現,且實現了對於文本的掌控)和席蒙東「文化滯後」的看法(hystérésis culturelle - 使用者總是希望生產工具的人能夠保留先前的功能),或許能理解:為何在「學習」(進程)裡,詮釋體總是為了要保留「時宜」,而連帶地滯後了「不合時宜」。在如此的文化語境中,策展人恩威佐希望(藝術)創作者能夠脫離(文化)詮釋體的掌控,進而採取「反學習/遺忘學習」的策略,保持一種苦行的(ascétique)、徒勞的(ingrat)、不合時宜的(intempestif)態度。
「時宜」涉及了「事」(fait)和「態」(effet)的微妙平衡,講者於博士論文中試圖以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來思考三年展策展文裡所提到的「遠近」問題,並注意到「原民藝術」(art aborigène)這個詞彙裡的「原民」和「藝術」似乎是不一致的(disparateS)且「自我離散的」(auto-diaspora,延伸自文化研究者霍爾Stuart Hall的離散概念,他認為:認同應視為一種「生產」的過程,因為它永遠處於此過程之中)。因此,轉而關注「原民/藝術」(aborigène/art),這個從「原民」轉變(becoming)到「藝術」,或反之的過程,並從中發展出「mê/me」的思維路徑(將「même」法文單字的字母間加了一條「/」)。接近「事」的「態」,會慢慢轉變為「似」(ressemblance),而靠近「態」的「事」,則會轉化為「勢」(tendance),那麼,「原民/藝術」是「似」(時宜的遠近法)?還是「勢」(不合時宜的遠近法)?
© 原文為講者博士論文 « Représentations des aborigènes de Taïwan au musée : entre art et ethnographie dans un contexte post-colonial» 部分研究摘要,2024/05/02以中文發表於台北藝術大學跨藝所。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uditorium F308 室
台北市11201 北投區學園路1 號
自由入座 額滿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