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Recherche-Création|莊馨怡, 古睖久古

Approche|La matérialité de la page blanche

Table rondes sur place prévue le samedi 09 novembre 2024, 15h - 17h

Salle RDC, OCAC (Open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Taiwan


 

Les sens immédiats :la présence et le in-situ d'un poème à la matière sans médiation

publié dans l’article de recherche en 2024 par la Fondation culturelle des peuples indigènes de Taïwan.

CHUANG Hsin-I, LIN Yu-TA



Extrait du texte :


自從德國哲學家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1775-1854)以神話哲學的角度,來 探討自然動作及其作用之間的關係(acte-action)後,詩人和藝術家的創造行為也漸漸地離開了同一 的、對象的和關聯的作用(action),而轉向去關照創作自身的雙重運動(acte),正如同義大利符號 學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1932-2016)所提議的「開放的作品」(L’oeuvre ouverte):作 者應讓任一(創造的)運動從其作用中解放出來(l'acte libéré de l’action)。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在《創造的進化論》(L'évolution créatrice)一書 中曾說過:「我要等糖融化」。對他而言,「融化」是糖得以延續下去的一種存在方式,而糖和其他 物質之間的差異關係,亦是由此「融化」(動作-作用)所身處的綿延(durée)狀態來維繫著。法國 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也主張,感知有其開放的向度(horizons ouverts),人們在認識物質時所身處的摸索過程,並非限定在某個特定認知系統中去尋找「定位」的 可能,而更包含了互為主體的身體潛能,來引領我們去探測蟄伏在物質在己差異(Différence en elle- même)裡的過程性。因此,英國哲學家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為了避免那 奠基在建構意識導向中的可能性(possible),在抹除時間的同時,也把物質性所蘊含的時延 (durée)給空間化了,便重新將時間的向度放回到物質性上來思考,讓每個當下的片刻感知都能被視 為是一有厚度的同時性(simultanéité épaisse)。


片刻感覺(Les sens immédiats),在本研究中是隱沒在詩與物之間的第二質地(secondes qualités),顯現在漸弱的感知(perception affaiblie)中,寄存著事件之外的情緒殘餘。它宛如通關 密語(mots de passe)般潛行在尋常事物的表面下,輕聲地鳴唱出持存在現場的現實,儘管它總是稍縱即逝。它就是如此地立即、不需要任何中介;然而,它也不會輕易地任憑任何差異(différence)逃 脫,因為它始終無法再重來(irrecommençable)。這種在創造行為中持續發生的「片面符合」,似乎只能透過動作本身的位差(déphasage)來探測。位差,是法國哲學家席蒙東(Gilbert Simondonm 1924-1989)於意向性(intentionnalité)與技術性(technicité)之分析研究中所採用的概念,用來勾勒出「前-個體」(pré-individuel)的存在樣態,將真實可感的身體(corps propre)轉換成中介性的 存有(être médiatisé)樣貌。由於不斷地關照創作行為的多重潛在性,藝術家/詩人將不只是去賦予作 品某個「可能的現實」,而是更積極地讓作品自身成為某個「潛在的實現」,不斷地在創作過程中自 我消解、反向逃逸,才能隱約瞥見義大利哲學家喬治・阿岡本(Giorgio Agamben, 1942-)所謂的當代性(contemporanéité)。








/空白頁的物質性



最古老的玻璃,是被閃電擊中的沙子,片刻的白交織目光,又劈開層疊的詩意。


不合時宜的頁面偏離了文本所有可能的方向,沒有意向性、沒有對象,也無法共鳴,迫使我們停下來,停在視線的潰散處,停在意象的斷裂邊緣。但是空白還在綿延,從觀看的意識裡滑移出一條逃逸路徑。


空白掀起迷霧,讓可觸物質保持潛藏,只有在消逝時刻才能露出一點點跡象。這是一道創作中的(不)思維防線,總是雙生伏流,既藏在理解中,也深埋在被忽略的部分,只能從那些被實踐出來的可能性中,以非實踐(contre-effectuation)等待潛在性現身的時刻。


這不是無效,而是默默地無法生效。容許空白頁與文本一樣可以匿名與缺失,容許留白處與無法被留存的思緒一樣可以錯過。空白像是喘息的間隙,在凝望之際,目光本身的韻律成為畫布的骨架與邊緣。



/ 活動簡介


«空白頁» 創作研究計畫慢談會,為兩位創作者於2021年所執行的-「重啟 - 物質性 (Re-materiality)」創作研究計畫之延伸,並在2022年的《仍然/依舊:沒有場所的場所》(Mê/me : lieux sans lieux)展覽中,擴展對於「如實」(même)的思考,在作品中加入一條「/」斜槓,以「如/實」(mê/me)的形式呈現。


本計畫主要的研究工作,在於創作場域的本質性追問,將詩性與物質性視為美感 經驗在特定場所中所裂變出的雙重意含。並以片刻感覺(Les sens immédiats)作一基本陳述,觀察上述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與影響,來構築「去 中介」、「在己差異」兩條研究路徑,從而發展出以場內(On-Site)與場外 (Off-Site)為雙重軸線的空間考察,來探討創作行為中的現場(in-situ)及在 場(présence)。


為了對創作現場進行思辯,筆者試圖以花蓮松園別館作為研究基地,展開一系 列關於《太平洋詩歌節》的藝術史調查。初期的實地調查將著重於蒐集、整理 從2006年迄今,歷時十五屆的文獻資料作為研究的起點,藉此推演出詩歌節在 創設時的事件狀態。此外,筆者也將回溯松園別館早期所辦理的《洄瀾藝術創 作營》(2003)與《Co4 臺灣前衛文件展-藝術轉近》(2005),來進行詩歌 節之背景性的觀察與分析。松園別館不僅僅是作為台灣90年代後期的「後替代空間(由政府所主導的替代 機制)」,它更是前衛藝術在東海岸發聲的重要場域。從早期的藝術事件(創 作營及展覽)到詩歌節的創辦,都顯現出其空間屬性對於在地藝術創作的影響 力。若以此觀點來發想,詩(文字)與物(質)作為創作的兩個重要媒介,又 是如何在松園裡並置、共存、互為與混搭⋯以啟動整個藝術創作的實踐呢 ?


今年(2024)九月,花蓮松園別館暫時歇業,成為太平洋詩歌節的一頁空白。如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詩人們,兩位創作者也在去年(2023)以《位差》(Le déphasage)一展,探索了創作中的「前-個體」狀態,讓自身滯留在自然所敞開的無解義含裡。法國新浪潮導演尚・呂克・高達(Jean-Luc Godard)曾說:「那些被呈現者往往無法被說出。」在閱讀時,偶然地翻到一頁空白頁,我們似乎不用去理解這是一張無內容頁面,就可以知道它是空白頁。空白頁與生俱來的不可(被)說性格,也許就是詩的背景。本次的慢談會將聚焦在留白的、片刻的無介(immédiateté)性格上,歡迎你也一起來在感知、感覺、感受之前的如/實之中探索。


 

/ Informations pratiques


OCAC (open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rez-de-chaussée

No. 25, Ganzhou St, Datong District Taipei City, 103, Taiwan

Entrée libre dans la limite des places disponibles

Ouverture de la salle 30 minutes avant le début de la Table Ronde


2024. 11. 09 15:00-17:00


 

© Ce projet recherche-création soutenu et subventionné par la Fondation culturelle des peuples indigènes de Taïwan. 此創作研究計畫獲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支持與補助








bottom of page